【健康科普】为什么有人每天活力满满,而你一动就累?

【健康科普】为什么有人每天活力满满,而你一动就累?

轻微活动后感到体力透支;注意力涣散、效率低下;对事物兴趣减退;还伴随拖延行为;持续情绪低落;休息后仍感到疲惫……社交媒体上热议的“低精力人群”特征,你占了几条?

当下普遍存在的精力匮乏现象,究竟是心理问题、惰性使然,还是生理机能失调?与之相对的高能量人群,到底是天生的“永动机圣体”,还是掌握了快速充电密码?潮新闻·钱江晚报记者和你一起探究这一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精力困境,为你揭示背后的真相。

身体疲惫、情绪失控、大脑卡顿

心理专家:低精力并非凭空出现

“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很多人都有过‘低精力’的状态。” 2024年度健康潮鸣号创作者、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(浙江省中山医院)精神卫生科主任、主任医师裴双义指出,“低精力人群”是指长期处于精力匮乏、身体易疲劳、精神状态萎靡的群体,其核心特征是身心俱疲,且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较长,并非短期疲劳可通过休息快速缓解。

“低精力状态并非毫无征兆,身体、情绪和认知等多个方面都会释放出明显信号。比如,身体频频发出‘疲惫警报’,明明没有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,却感觉萎靡不振,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抽走了所有精力;情绪处于‘失控边缘’,低落、起伏不定、兴趣缺失;还有可能出现大脑的‘卡顿现象’。”

在裴双义看来,低精力状态并非凭空出现,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,可以从睡眠、饮食、运动、压力等方面探寻低精力背后的“关键诱因”,从根源上调整“自救”。

比如, 熬夜加班、昼夜颠倒、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的睡眠习惯,都会破坏正常的睡眠节律,使大脑和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,从而引发低精力状态。 过度依赖高糖、高脂肪、高盐的加工食品,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味觉满足,但会使血糖迅速升高,随后又快速下降,导致精力难以维持稳定。运动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,这些物质能够改善情绪,缓解压力,提升精力水平,相反, 长期缺乏运动,不仅身体代谢减缓、机能下降,还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。同时,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,身体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等应激激素,这些激素会干扰身体的正常代谢,导致免疫力下降、睡眠质量变差,进而引发低精力状态。

除了上述常见因素,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低精力状态,如甲状腺功能减退、贫血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。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,导致疲劳、乏力等症状。此外,药物副作用、环境因素,如高温、高湿、空气污染等也可能对精力水平产生影响。

展开全文

别为精力不足而担忧

中医建议:多做些让自己快乐的事

不过,你也不用为“别人时刻精力充沛,你稍微一干活就累”而感到过分担忧。

“在大部分情况下,低精力并不属于器质性疾病,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”浙江省中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叶黎青说,中医认为,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,就像新款手机往往会比老式同型号手机的电池容量要大,有的人自出生就是高能量人群,再加上其原装充电器功能强,短暂休息几个小时,身体就“满电”了;而有的人先天禀赋不足,即使下班后早早上床休息,在应付高强度的工作后仍会“力不从心”。

“这也很好解释了最近登上热搜的话题——为啥下午四点后人就不太想工作,其实是身体在快没电前所发出的红灯提醒。”叶黎青提到,在精力转化的复杂过程中,主运化、输布的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,“若功能受到影响,就好比给高性能马达配了四个自行车轮,再怎么提速也跑不快。”

中医素有夏日养脾的说法, 高温多雨的夏季,脾生湿气,这又会间接影响负责调通水道的肺和专管疏泄的肺;而夏为火,心属火主神明,此时极易出现烦躁、易怒、注意力不集中等“情绪中暑”问题,多思多虑耗伤脾气,这种来自内外的干扰,会降低身体对营养的转化效率,气血不足,精力自然大打折扣。

那该怎么改善呢?其实,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如果每天把自己逼得像陀螺,当精力消耗远大于生成,就会产生“整个人被掏空”的倦怠感。“如果天生不足,就后天缝缝补补。”叶黎青建议,在面对这种类似疲劳综合征的亚健康问题时, 可多做些让自己快乐的事,如健身、逛街、看电影等,因此分泌的多巴胺能起到调整精神状态的作用。此外,也可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论治下,选择合适自己体质的茶饮针对性查漏补缺,或通过推拿、针灸、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疏通经络,健脾祛湿。

来源:潮新闻

编辑:陈东宇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电脑鼠标动不了怎么修复?电脑鼠标失灵一键修复教程
冷知识:其实毕导并没有延毕

冷知识:其实毕导并没有延毕

📅 07-09 👁️ 9040
夏天为什么经常会打雷闪电

夏天为什么经常会打雷闪电

📅 07-08 👁️ 22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