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头煎:一般用于外感疾病的中药
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的记载,都采用一次煎煮法,即一剂药只煎一次,多分三次服。
如桂枝汤:“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。温服令一时许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,不必尽剂;若不汗,更服如前法,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令三服尽;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,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;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三剂。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2.二、三次煎煮法
主要用于内科疾病。分为两种,一是去渣再煎;二是复煎,第一次第二次以及第三次分别加水煎煮。最后将反复煎煮的液体兑到一起。
【文献背书】
所谓二煎,三煎法大概产生于唐宋以后,但主要是针对于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补益类药物。
【文献背书】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仅见“再煎”的例子是“地黄煎”,药仅生地黄一味,头煎过后,“布绞去粗滓,再煎令如饧”。也是去渣再煎。
煎煮次数主要与药物炮制和治疗目的有关。
【文献背书】
《本草蒙筌》指出:凡药制造,贵在适中,不及则功效难求,太过则气味反失。火制四,有煅、有炮、有炙、有炒之不同;水制三,或渍、或泡、或洗之弗等;水火共制者,若蒸、若煮而有二焉,余外制虽多端,总不离此两者。匪故巧弄,各有意存。酒制升提,姜制发散。入盐走肾脏,仍使软坚;用醋注肝经,且资住痛。米泔制,去燥性和中。乳制滋润回枯,助生阴血;蜜制甘缓难化,增益元阳。陈壁土制,窃真气骤补中焦;麦麸皮制,抑酷性勿伤上膈。乌豆汤,甘草汤渍曝,并解毒致令平和;羊酥油、猪脂油涂烧,咸渗骨容易脆断。有剜去瓤免胀,有抽去心除烦。大概具陈,初学熟玩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